9月9日,2023年中国药学大会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开幕,主题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动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农工党中央专职副主席王路,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曹雪涛,市长陈之常致辞,国家药监局副局长赵军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黄璐琦,中国药学会理事长孙咸泽,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过利平,省药监局局长田丰参加。 本次大会由中国药学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药科大学、江苏省药学会承办,南京圣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圣和药物研发有限公司协办。
南京日报2023年9月11日报道
王路在致辞时指出
药学具有学科交叉、知识密集、需求巨大、产业关联、跨界交融、社会关注等诸多特色,需要大家一道共同努力,加强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促进原创性科技突破,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着力破解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融入国家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不断提高药学服务能力;坚持学术引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全面开展药学科普,提升全民安全用药水平,更好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迈向新征程,我们要以更大决心、更强勇气、更高标准和更实举措,不断推动我国医药卫生健康事业繁荣发展,让人民生活更健康更美好。
曹雪涛致辞中表示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本次大会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具体行动,更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务实举措。希望广大医药工作者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牢牢把握当前历史机遇,以本次大会为契机,围绕主题、集思广益,百家争鸣、共商学术,以创新求发展,推动我国医疗卫生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陈之常致辞中表示 当前,南京正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四个走在前”和“四个新”重大任务,深入实施产业强市行动计划,把生物医药作为“2+6+6”创新型产业体系的主攻方向,加快打造国际一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坚持以全链条创新赋智,促进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和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坚持以集群式发展赋能,着力孵化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招引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打造一批一流医药园区,不断增创集群优势、特色优势。坚持以精准化服务赋力,紧扣企业共性需求,积极布局公共服务平台,全力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壮大。真诚期待与医药企业和人才加强对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开幕式上,颁发了第十八届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发布了2023年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医院药学创新研究项目。众多医药领域的院士专家、行业大咖做专业报告,共谋药学发展。 赵军宁:没有强大的监管就没有强大的产业 医药行业与人类健康和生活密切相关,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新产品层出不穷,这些产品是否受到很好的监管?如果加强法规的监管,是否有可能阻碍创新的脚步? 会上,国家药监局副局长赵军宁围绕“我国药品监管科学体系建设及其在创新产品监管中的作用”,介绍了中国药品监管的科学化进程、科学行动计划成效以及全面强化监管科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没有强大的监管机构就没有强大的产业。”赵军宁表示,医药行业具备高收益、高科技、高风险三个特点,是受到政府较多监管的产业之一,其产业和环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他认为,监管科学已经成为我国药品安全监督、新兴科技转化应用和医药产业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支撑工具,发展监管科学已经成为政府、学界、企业界的共识。 对于如何全面强化监管科学体系建设,赵军宁提出,要强化和提升监管科学条件平台建设水平,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监管科学基地、药监局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完善监管科学服务保障体系,包括监管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监管科学成果转化体系、监管科学学科体系和监管科学国际协调体系;要在生物制品监管科学、化学药监管科学、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等重点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同时,药品监管机构和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学会,中、西医药大学、行业协会和产业界等各方,都应明确主体责任,形成社会合力,更好地助力监管科学体系建设。 陈凯先:AI为新药研发带来曙光 在没有任何人指导的情况下,利物浦大学的AI化学家在8天内进行了688次实验,平均每天工作21.5小时,并自主发现了一种活性非常高的催化剂。AI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实践和应用越来越多,生成式AI大模型推动药物研发迎来新机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在以“我国创新药物研究和人工智能技术”为题的报告中指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大趋势。 陈凯先介绍,目前生成式AI大模型被运用在临床语言模型、生物语言模型和化学语言模型中,例如蛋白结构预测、临床结果预测以及分子性质预测等。生成式AI大模型作为新兴的技术,在药物研发上的应用价值已经逐渐被释放,它不仅能够提高效率、缩短研发周期、减少人力资源投入,在靶点识别、先导优化、临床前研究、临床1—3期、监管批准等环节中都能释放强大能量。值得一提的是,AI大模型还能促进药物个体化和精准治疗。 “未来,生成式AI结合自动化技术,将在自动化分子制造、自动化生物实验室、虚拟临床试验以及数字药物等方面进行应用,探索更广义的新药设计。”陈凯先说。
王勇:创新研发是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

现场,南京圣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勇以“创新研发是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从圣和发展历程浅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义”为题作报告。 王勇说,2002年,圣和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决定研发只做创新药,当时主营收入不到3000万元,科研人员不到10位,且以本科学历为主,“因为圣和人的选择,2009年圣和进入中国5000多家制药工业企业100强。”
长期坚持实施产品研发创新战略,如今圣和拥有专职研发人才300余人,人才队伍涵盖所有新药研发相关部门,先后承担国家及省级20余个科研项目。企业现有10多种剂型生产线,多达30余种药品行销国内市场。其中,“通关藤注射液”“优诺安”等多个主导产品分别被国家、省、市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
5月12日,圣和药业的奥磷布韦片获批上市。该药是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CVNS5BRNA依赖性RNA聚合酶(为病毒复制所必需)抑制剂,给国内广大丙肝患者带来福音。 王勇表示,目前公司30余个新靶点的在研一类创新药项目,主要聚焦抗肿瘤和抗感染等领域,10余个一类靶向创新药已经完成临床研究申报生产或即将完成临床研究,“未来,公司将始终坚持做到用不低于销售收入的25%资源进行创新药的研发。” 来源:南京日报 智汇麒麟
|